近日,全國電工儀器儀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第三分會年度會議暨實驗室安全相關標準技術研討會順利召開
氮氣吹掃儀,浙江省計量院派專業技術人員參會,與全國40余名同行開展交流研討。會議特邀國務院安全生產專家、安全生產督查組成員、應急處置專家戴榮海高級研究員做《技術應用型科研院所(中心)安全生產標準化規范”》專題報告。開展安全生產標準化活動是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的重要途徑,但是以往實行的安全生產標準化基本規范并不適應技術應用型科研院所(中心),實用性不強。《技術應用型科研院所(中心)安全生產標準化規范”專題報告》項目由上海市安全生產協會和上海科學院共同完成,由上海市安全生產協會負責組織推進。項目編寫組整理收集了近50部涉及實驗室、危化、生產、施工、安全等相關的法律、法規及標準、規范,并多次赴上科院下屬5家應用型科研院所進行課題調研,采用集中論證和研討的方式,收集相關數據素材。以《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基本規范》(GB/T 33000-2016)為總體框架,歷時7個多月科研攻關,完成了《技術應用型科研院所(中心)安全生產標準化規范”專題報告》及其《編制說明》和《評分細則》的編制工作.《技術應用型科研院所(中心)安全
氮氣吹掃儀生產標準化規范”專題報告》的制定對技術應用型科研院所(中心)的安全生產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具有指導意義,有利于技術應用型科研院所(中心)進一步開展安全生產標準化工作、建立安全生產標準化管理體系、持續提升企業安全生產績效提供了依據。會上,浙江省計量院專業技術人員結合計量技術發展趨勢,就如何在“十三五”期間更好地推進儀器儀表標準制修訂工作,提高標準化工作對相關產品的規范作用,積極獻計獻策.2018年7月18日,距離“土十條”出臺已經過去了兩年有余,土壤修復行業雖然有了起色,但并沒有達到預期,如果非要說春天來了,也只能算的上是“初春”。出現這種現象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中國環保在線為你剝繭抽絲,挖掘真相.近些年,關乎民眾“菜籃子”和“米袋子”的土壤問題正日益嚴峻,成為環境污染防治的工作重心之一,尤其是隨著生態文明建設頂層設計的趨近完善,使得土壤修復進程備受矚目.以“土十條”為分界點,我國土壤污染防治有了系統全面的指導性政策,也標志著進入由政策法規標準驅動的嶄新時代。此后有關土壤污染防治的法規政策接踵而至,大大推動了土壤修復的進程。據中國環保在線查詢統計,在“土十條”實施后的兩年時間里,至少10項有關土壤污染防治的國家政策出臺,譬如《農用地土壤環境管理辦法》、《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辦法》、《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土壤環境質量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等。有專家指出,有如此強大的政策作為支撐,土壤污染防治仍舊艱難行進,原因在于我國國土面積大,污染源復雜多樣,污染地區的情況也各不相同,因此治理起來并沒有想象中的簡單容易。此外,盡管經過過去多年的探索,我國在土壤修復領域取得不菲成績,無論是治理經驗還是相關的技術與設備都有了突破性發展,但總體而言,核心技術水平仍舊遜于發達國家。中國環保在線老崔認為,上述兩種占據主流的說法都沒錯。土壤污染與水污染、氣污染不同,具有一定的隱蔽性,而且當前我國土壤污染的家底不清,土壤修復行業的發展基礎也相對薄弱,因此最近兩年的發展才不盡如人意。不過經過兩年多的醞釀,土壤修復行業發展思路已然轉變,社會資本日漸青睞,使得技術與管理創新機制得以構建。加上土壤污染防治關口前移,在最大程度保障土壤安全的前提下,大大調動了市場參與治理的積極性。綜合判斷,經過2016~2017年的充分釋放,隨著土壤詳查行動基本完成、調查信息搜集完畢,《土壤污染防治法》極其配套細則的出臺實施,有望在2018~2019年引爆土壤污染防治市場,在未來一段時期內,開辟出超過5萬億的市場潛力。如此看來,我國土壤污染治理,說難也難,說容易也容易,不管是從國家行動層面還是資本流動來看,土壤污染防治的市場前景都值得憧憬。當然中國環保在線也提醒廣大投資者,注意政策不達預期、項目落地緩慢的風險